2/22/11

霜天曉角

從哪裡說起好呢。那些被強烈的訴說慾望攫住的時刻,失去上下文和時空順序,爭相浮現。

比如學校附近的某條小路上,有一幢房屋,每次深夜經過的時候,腳步聲總會驚動一盞門燈倏然點亮──那或許也就可以是自己的家。比如某天氣溫回升,課上教室的窗大敞著,放進吹面不寒的風,讓人微醺。想起北方早春二三月間滿地楊花的模樣,唯獨空氣裡少了植物蘗芽時特有的一點鮮潤的土腥味。又比如那天下午走在學校裡,滿院的紅樓屋頂上雪都在融化,水從簷角滴落打在石階上,清脆作響:滴答,滴答。整個宇宙就在這和悅聲響裡緩慢膨脹,而我的一切作為便越來越微小。滴答,滴答。

------------------------

二月十日那天,是正月初八,我到機場去接hb。是夜奇寒,不出意外被他發現我住處窗戶漏風,暖氣不工作,又出於奇怪的固執,不願意麻煩別人來修。第二天他便到附近雜貨店去買了封窗戶的工具,把窗縫細細糊上,又打電話請人來把暖氣片修好了。我懷著歉疚,在廚房奮力地用剛買來的竹篾包壽司,兩頭切散的自己吃了,把形狀完整的留給他。

兩天後我們開車出城去鱈魚角 (Cape Cod)。麻省單調的長方形狀,被東南一角伸出的這隻手臂打破。一路上愈遠離大陸,海風越猛烈,天空也陰晴不定,可以見到成片的沙丘,上面還覆蓋著白雪。遊客中心偌大的停車場空空蕩蕩。小鎮Provincetown的旅遊季節還沒到來,到處都十分清靜,只有供應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店鋪還在營業。我們路過一家影院,放映剛剛開始,樓下的某個房間裡有人在排演合唱。房子後面便是海,想像夏天沙灘上擠滿人的樣子,倒是現在這個季節更可愛一些。

在海角上最熱鬧的小鎮Hyannis投宿一晚,旁邊就是一個mall。買東西、看電影,次日還意外發現了當地的一場船舶展覽會。入場時給蓋一個戳記在手背上,是一隻胖胖的藍色小魚。


------------------------

hb走後幾天一直沒法擺脫輕微的自閉情緒。跟自己待久了,每次剛見到的時候總還有點不習慣,要過兩三天,纔能重新接納身邊另一個人的存在。然後也就又快該離開了,好像一部分自己也跟著走了一樣。

以前發現會有人能對自己產生這樣奇妙的影響,是要當個重要議題反覆考量的。現在已經有點見怪不怪的意思,即使難過,也不會再添煩惱想要去解決它。

上星期五凌晨,五點鐘離開家門,去趕第一班地鐵。正是樓上闌干橫斗柄,另有一輪正月十六的好月亮相照。

六個小時之後,已經睡眼惺忪地站在普林斯頓的Nassau Inn門口,雲破日出。這一次出行又是一番遇合,等哪天再找機緣講吧。

Labels:

2/16/11

Poetry and the Police

1749年,巴黎拉丁区。医学生弗朗索瓦·博尼(François Bonis)被几个陌生人从住处骗进一辆停在街边的马车,押送进巴士底狱。不久之后,又有十三名学生、神职人员和大学教授以相似的方式被便衣警察逮捕,秘密审讯数月后放逐出巴黎,销声匿迹。这场后来被称为“十四人事件”(l'Affaire des Quatorze)的风波,竟肇因于几首针对国王路易十五及其情妇蓬巴杜夫人的谤诗。

翻开罗伯特·达顿(Robert Darnton)的新作《诗歌与警察》,我们被邀请和作者一起,从巴士底狱尘封的审讯档案中找寻线索,看侦探们如何费尽心机追捕谤诗的作者。我们还将结识落难的学生、年轻神父、自然哲学教授,并且在他们的交游圈中惊讶地发现熟悉的名字--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启蒙运动风口浪尖上的《百科全书》编纂者之一;Anne-Robert-Marie Turgot, 未来路易十六治下的经世名臣。甚至还能够窥看到凡尔赛宫闱深处,出身低微的蓬巴杜夫人如何与位高权重的莫尔帕公爵(comte de Maurepas)勾心斗角,国王又如何煞费苦心地维持自己受众民爱戴的伟人形象。

作者还细心地从谤诗的字句里解读出更深远的时局变迁--路易十五为了打赢战争,不惜给握有特权的僧侣和贵族加税;长年流亡法国的英国斯图尔特皇子爱德华(Prince Edouard)被强行驱逐出境,一时间同情爱德华、讽刺路易十五胆小怕事的谤诗蜂起。或许“十四人事件”,只不过是众声喧嚣的大时代背景下,鲜为人知的一个片段而已。凡是对于达顿的治学路数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大概并不会对这个故事感到意外。全书正文不到一百五十页的小册子,从文风到叙事手法都赏心悦目--毕竟是《屠猫记》作者的手笔。

然而在文字叙述之外,或许也可以还原声音。原来当时这些诗句,大多数都被谱了曲,在大街小巷传唱、改窜、添入新词;虽然谤诗在涉案的十四人中被辗转传抄,但要追溯其“原作者”却往往茫无头绪。惟有审讯记录中的片言只语,提醒我们这些歌谣当时大致曾被按照哪一首调子演唱,而其中一部分旋律,又藉由歌本(chansonnier)得以流传到今天。这一次达顿不仅考证到“十四人事件”中涉及到的几首歌谣,还请来歌者和吉他手重新演绎一组曲目,并且放在出版社网站上免费供人下载。正文之后的一篇附录,即可作为节目单与之对看。

因此这本书的野心,终究是要把握那部分无处不在,却极难形容的历史经验--文字之外的传播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在书面与口头传播的边界处,文本变得破碎、流动、饱含阐释的可能性,而皇家侦探的目光便止步于此。像达顿这样的文化史家,却能够循着巴士底狱档案中的线索,重构谤诗流传的情境--书写、阅读、朗诵、歌唱,以及改编--并且向我们指出,这一看似平凡的过程,其实牵扯到无数普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行动。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存留至今的文字、歌谣和记载,来重新想象那个他们生活过的世界。

与此相应的,便是作者试图回应关于“公意”(public opinion)的社会理论分歧。读到达顿把自己的对话者分为两派--福柯派(“公意”只有在十八世纪末关于“公意”这个概念的话语形成之后才存在)和哈贝马斯派(“公意”是理性个体在社群中进行平等的相互磋商的结果,在十八世纪初已经出现)--并且最后不露声色地把两派各打五十大板,还是颇有喜感的:

“它是一股从街头涌出的力量,在十四人事件时已经显而易见,四十年后将无可阻挡,扫平一切挡路的东西,包括哲学家们;并不顾及他们怎样试图用话语去定义它。” (p.139)

在1749年的巴黎,那穿梭于口头与文本领域之间的传播网络,便是实实在在的“公意”。这是文化史家常有的超脱姿态,但要做到有创见,又能说得圆转如意,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后读这类书或许应该多从此处着眼。

Labels:

2/7/11

毛豆茄子煲

上周买了一个胖大圆茄子。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烧,昨天饭桌上听人闲聊说起某粤菜馆“净是煲菜”,来了主意。

茄子去皮切成段,微波炉烘软。新鲜西红柿一个,切薄瓣;平菇若干,每个剖成两半。
充足量的蒜切碎末,入油锅炒香。把烘软的茄子段和平菇一起倒进去翻炒,加料酒、酱油、糖上色。之后入冻毛豆、西红柿片,炒匀之后,加一点水,不要太多(因西红柿会出水)。
然后小火焖十分钟(或至合适的软烂程度),收汁、调咸味、撒葱花,即可。

好处在于不用炸、下饭、而且颜色鲜亮。想吃肉的话,开头把肉先炒一下就可以了。

Labels:

2/3/11

辛卯

辛卯年第一天,雪晴。前几日的恶劣天气不提也罢,新雨靴和新伞派上了大用场。雪积成山丘、高原、沟壑、战壕;我们是渺小的人,蹒跚穿行其中。有同学说,晚上回家的时候翻越一座雪山,到顶才发现里面原来埋着辆汽车。


回来快两个星期了,还没往河那边去过。今天傍晚忽然起意,回家拿了相机,深一脚浅一脚走到桥头的时候,正赶上落日。

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是如何亢奋着徒步从冰面上走过去,踩着齐膝深的雪,惊起旁边憩息的大雁。当时的种种愚勇,现在回想起来,也已经可以付之一笑,不加苛责。

好像已经能够像放风筝一样,看着自己的念想在时空中穿梭往来;同时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就身在此时此地,不能离开,不能回去。雪底下是冰,冰底下是流水,流水底下是永无乡。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