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11

可塑的地图

很久没看过日本史的专著,上星期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师兄之前提起过的新作,就借回来翻完。

作者Kären Wigen是伯克利地理学博士,现在在斯坦福任教。1995年出版第一部专著The Making of a Japanese Periphery,讲的是日本长野县下伊那(shimoina)地区从晚期江户到明治时期经历的社会-经济转型。原有的传统手工业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国际出口市场的丝织业。这本书似乎可以和彭慕兰的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对照读--从地方史的视角写东亚近代化进程,都是出版于90年代前半的好评之作,连书名风格都类似。Wigen以地理学家的眼光,把主要论点放在地域空间的转型与重构上,在当时的日本史学界看来,是非常有新意的写法。

A Malleable Map是她的第二本专著,研究主题从下伊那地区扩展到整个长野县,以及这片区域的旧称--信州(shinsyuu)、信濃の国(shinanonokuni)。与时下跨学科空间分析的潮流相符,论述主题也更加紧密地围绕着地图本身展开。事实上,全书精彩的前半可以看作是信浓国古今地图集的一部注脚。第一章讲日本全图中的信浓国。战国时代之前的地图以京都为中心,信州只不过是东山道上遥远的一站;战国时代之后,幕府制作的日本全图里,则把信州描画成江户西翼的门户险要,通往日本海的北国街道在这里分岔。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地图里的信州一会儿被沿着东西轴向画扁,一会儿又沿南北轴向抻长,煞是好看,正应了题中之义。

第二章介绍江户时期诸藩应幕府之命制作的「国絵図」(kuniezu)。在这些“国中之国”的地图里,信州被描绘成群山环绕中的乐土,各藩之间的地域疆界被勘定,村庄、道路、河流、山岳、名所,都一一标画出来。江户晚期,这类地图流入坊间,广为传刻,有意无意间加速了区域意识的形成。第三章讲1880年以降,废藩置县之后,经由标准经纬度测算而来的区域地图。东山道中的信浓国,至此才算转变成近代国家视线里的长野县。


出版于1837年的一幅信浓国绘图

至此全书前半的主题是描绘(depiction),后半转入描写(description):第四章讲地方统计年鉴("The Poetry of Statistics"),第五章乡土地理教材("Pedagogies of Place"),第六章当地报纸("A Pan-Provincial Press")。说这些材料反映了区域意识在近代化进程中仍然很重要,是不难理解的;但这图与文两部分如何合二为一,构成“明治维新的地理学”,却是让我颇为费解。统计数据、教科书和媒体早就被用来论证各种语境下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现在拿来为区域意识作注脚,也并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读到最后只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长野,也同样可能发生在别处,完全丢失了前面十余幅精美插图营造出来的在场感。

最后不禁想抱怨一句,有时候交叉学科不见得都是好事,引得大家纷纷想要在一个project下面做到太多不重样的事情。就这本书来说,史学专著的体例要求它具备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却限制了对地图这样的复杂材料作详细分析的空间;本意是想要指出图与文在区域话语中难以拆解的互动,出于行文谋篇的考虑,最后却把对图与文的分析割裂在两个章节。再优秀的学者,要同时用好几个学科的语言说话,难免没有闪失,对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09年夏天曾乘火车到信州长野,因此拿到这本写信州的书,觉得格外亲切。没料到两天后震灾,受害最严重的宫城县仙台市,正好也是当时到过的地方。记忆以如此毫不相关的方式被触发,始料未及。)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