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9

波士顿地图故事_1

上周逛书店买下明信片一张,是1877年波士顿城鸟瞰全景。非常喜爱画面的色调和细致描摹的街道建筑,还有查尔斯河蜿蜒入海的远景。据说制图师需要走遍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仔细测绘主要建筑乃至树木的位置分布,才能画出这样一张精准和气韵兼备的好图。

全图如下:

细部如下,原来大街小巷上的贩夫走卒都被画了进去:


回家之后忽然对画面下方的小火车发生了兴趣,继而开始研究图中横跨查尔斯河的八座桥究竟哪些是铁路桥,哪些是行人桥。为了方便和Google map比对,显而易见的一处地标是画面中心偏右的Boston Commons,这公园的轮廓一百多年来并没什么改变。于是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州政府的金顶,还有灯塔山上密集的红墙住宅区,因此画面最右侧的长桥便对应着今天地铁红线经过的朗费罗桥(Longfellow Bridge)了。准确地说,应该是旧名称西波士顿桥(West Boston Bridge),新桥要到1906年才会正式开通,并且冠以诗人之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却是因为朗费罗曾在1845年的某个夜晚的西波士顿桥头即景赋诗一首:

“I stood on the bridge at midnight,
As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e hour,
And the moon rose o'er the city,
Behind the dark church-tower.

”I saw her bright reflection
In the waters under me,
Like a golden goblet falling
And sinking into the sea."


后面还有很长。

从右数第二座桥上面没有铁轨。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这块地方在二战后被选为科学博物馆的新址,亦即今天地铁绿线的Science Park站。我对这座横跨在河口的庞大建筑颇有微词,要不是因为它,从河上游本可以看到更远处的景象的。右数第三、四、五、六座桥上都有铁路,还特意画了行进中的火车,吞吐滚滚烟雾。可为什么起点近在咫尺的这四条铁路线,会分在三个不同的车站出发呢?

忽然恍然大悟我在用今天的波士顿北站(North Station)来揣度当时的状况,而实际上在1877年,今天的北站还不存在。比对在网上找到的另一幅1880年火车线路图即可一目了然。

全图:


局部:

桥3似乎是四座铁路桥里最热闹的一座,而这确实是有根据的。话要说回到我们上次去过的纺织工业重镇洛维尔。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暴富起来的工厂主们再也忍受不了一到冬天就封冻无法通航的运河系统,决定引进大西洋对岸的新技术修一条通往波士顿的铁路。在颇费唇舌地说服了麻省的议员们之后,1835年,Boston and Lowell铁路终于开通,满载原材料的机车从波士顿出发,45分钟内可达洛维尔,再装满一车成品布运回港口。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乘坐MBTA commuter rail从波士顿到洛维尔还要50多分钟,实在是慢得令人发指⋯⋯

因此图中描绘的,也许正是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从桥3上缓缓驶过的景象。想起不久前亲身所见的萧疏落寞的洛维尔,颇为感慨。

桥4和桥3似乎是从同一个站台出发的,具体从属不详。

桥5的起点距离今天的北站最近,属于Boston and Maine铁路公司。这条线路折向东北,通往缅因州沿海城镇。在19世纪末B&M盛极一时,不仅收购了通往洛维尔的线路,而且将势力铺展到新汉普郡和佛蒙特。wiki上有一张非常精美的1898年B&M路线图,就不贴在这里了。他们的商标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著名的游击队伍Minuteman。


通过桥6离开波士顿的铁路属于Fitchburg铁路公司,一路向西横穿麻省直至纽约州境内,但大部分都已废置。该公司在1900年被B&M吞并。

北站于1893年建成之后,以上线路都改在同一个屋檐下发车。而通往Providence、纽约等地的线路要到1899年才汇总到一处,成为今天的南站(South Station)。这同时解决了我的一个长久以来的问题,即为什么很多城市的火车站都叫Union Station。以前还猜想是跟工会有某种联系,其实是取的字面上“联合”的意思,原来分开的好多条线路合并在一起而已嘛。用大白话翻译成“总站”可能倒贴切。

桥7叫做Warren Bridge,桥8是Charlestown Bridge。有趣的是两座毗邻而居的桥在1837年还打过一场官司,闹到了最高法院,史称Charles River Bridge v. Warren Bridge。事情大致经过是,桥8兴建在先,安稳收取行人(主要是来往于河两岸的哈佛师生)过路费四十年。不料生意兴隆之后,1828年麻省政府批准另一家公司在旁边建了桥7,而且说定落成6年之后免费向公众开放。还在收钱的桥8当然不干了,于是一状把邻居告上法庭。

在这样一场两座桥相告的官司里,有趣的对峙局面是这样的:原告所强调的是,麻省政府已然授予他们修建该地段桥梁的独有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麻省政府在不经原告允许的情形下授权另一座桥的兴建,是违宪的行为。而被告则指出,政府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公众提供更便利的公共设施服务,这样的义务高于单独对某个私人给予独有权的承诺。经过激烈辩论,最高法院最终裁决被告胜诉。

Taney大法官这样评论道:
"While the rights of private property are sacredly guarded, we must not forget that the community also have rights, and that the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of every citizen depends on their faithful preservation."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Andrew Jackson领导下的民主党政府。杰克逊本人为后世所熟知的、强调公众利益的执政理念,在这样一场两桥互讼的官司里跃然纸上。然而细读当时艰难的抉择论辩,又可知晓在当时人眼里,这一转折其实是一桩多么争议纷起的话题。

下期问题:朗费罗在西波士顿桥头所见的教堂塔楼,究竟是哪一座?

Labels: , ,

7 Comments:

Blogger Angela said...

great exercise and fun to read :)

December 6, 2009 at 2:02 AM  
Blogger eyesopen said...

thanks dear... 跟纯思辨的论理相比,似乎还是这种以实物为根据的考证跟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比较相合。

December 6, 2009 at 8:32 PM  
Blogger Angela said...

i totally understand what you mean :)
但我觉得是过程问题,做着东西 渐渐地估计你会不由自主把一些精力拿到纯理论思辩上来。咱们拭目以待,哈哈哈

December 6, 2009 at 10:17 PM  
Blogger Seren said...

我一边看,一边老想要是有个人对着清明上河图考据,是什么样……

December 7, 2009 at 12:58 AM  
Anonymous cadenza said...

这个……写得也太好了吧?期待下一期~~

December 7, 2009 at 2:18 AM  
Blogger eyesopen said...

一个我追看了很久的韩熙载夜宴图考证系列:http://malingcat.blogbus.com/

卡丹老师过奖了。。これからもがんばります。

December 7, 2009 at 10:48 AM  
Blogger vieplivee said...

好好好!

April 14, 2010 at 7:18 P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