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0

度量衡相关

先解释一下度量衡这三件事--度是长度,量是体积,衡(或权衡)是重量。

维基百科抄唐《六典》:
“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二寸為大尺,十尺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為龠,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三升為大升,三斗為大斗,十大斗為斛。權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斤。”

所以这三件事情都是由当时常见的一种谷物的种子来定义的。可是这段话基本上在照抄汉书律历志,陈寅恪先生认为玄宗朝所制定的《六典》以复古夸耀为务,是否条条符合当时实情,需要存疑,是有道理的。备查。

以下均摘自《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中州古籍,1990:

1) 王国维:“尺度之制⋯⋯其增率之速,莫剧于东晋、后魏之间,三百年间几增十分之三。⋯⋯实由魏晋以降,以绢布为调,而绢布之制,率以二尺二寸为幅,四丈为匹,官吏惧其短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尺度代有增益,北朝尤甚。自金元以后,不课绢布,故八百年来,尺度犹仍唐宋之旧。”

按:尺的长度是随实际需要变化的。而且同时通行十寸长的尺和十二寸长的大尺这两种做法,唐宋以来一直沿用。短尺用来调准音律、测量天文、配汤药、制冠冕,而内外官府涉及税收出入的则一律用大尺。

2) 清末议用万国公制,不遂。通商口岸所用的是广东通行的尺制,又称关海尺。
我们今天说的市尺(1/3米),市升(一公升),市斤(1/2公斤),乃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所定,从民国十六年开始启用。此举全为适应公斤过重,公尺过长不便使用的民情,和前清度量衡全然无关。(吴承洛)

3)关于张仲景医方中所载药剂动辄数两的疑问:见《章太炎医论》。唐以古秤三两为一两。顾炎武《日知录》:“是则今代之大于古者,量为最,权次之,度又次之矣。”
4)用来量田地的: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一百平方步为亩。一平方里是九万平方步,因此一平方里有九百亩。这就是井田的起源。(万国鼎)

这些东西要细分起来千头万绪。只简单记一个开头。

Labels:

2 Comments:

Blogger Diliuer said...

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斤。
这算起来可真够麻烦的。两位数乘法要是我立刻还真口算不出来哈哈。

January 20, 2010 at 4:34 AM  
Blogger bsdz said...

维基百科是个好地方,呵呵
最近闲时在看汉朝历史,往往上网一搜出来就是维基

February 12, 2010 at 1:54 P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