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08

2-25

James Hevia(何伟亚)现在是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系的教授,在历史系兼课。他的第一本学术书《怀柔远人》于95年出版,讲的是马噶尔尼使团一事。我以前只知道乾隆和一帮大臣如何傲慢短视,错过与英国通商的千载良机;马大使如何坚决拒绝下跪磕头,最后妥协为单膝跪礼,受了很多气。四十余年后,英帝国主义就用鸦片和战舰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

何伟亚不这么想。他指出,以上这些经典叙事背后,暗藏了西方帝国主义为自己侵略行为的开脱;好像把中国形容得越落后僵化,后面的战争和割地就越容易理解。相反,何老师从清朝皇室的立场出发,详尽叙述清帝国与各藩属国实行朝贡外交的种种礼仪惯例,且指出在整个马噶尔尼使团来华过程中,乾隆皇帝及其手下官员实际上表现相当灵活客气,————即所谓“怀柔远人”————对英国人加意笼络。倒是那个出身显贵自视清高的马噶尔尼爵士,一味夸耀英帝国的强大富庶,不懂中华礼节,造成双方最后互不谅解。弦外之音:中国人大可不必在这件事上自责后悔,所谓“落后、迟滞、封闭的古老帝国“的说法,其实都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故意构造出来的。。

何老师是风头正劲的后现代主义学者。他怀疑一切对已有史料的权威解释,再三强调史料本身也是带有偏见的文本,只相信自己的解读。但我对这一派的学术专著,始终有阅读障碍。我总觉得这样的观点虽然逻辑上成立,且勇敢地挑战了我们既定世界观里面固执的偏见,但并无助于我重新认识十九世纪历史。不管清帝国当时经济多么发达,政治礼仪多么完备灵活,都改变不了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列强环伺之下日薄西山的晚景。何老师反复玩味两大帝国之间失败的第一次外交背后的文化根源,最后说乾隆其实并未做错;这在我听来,总像是纠缠于细部,并算不上什么耳目一新的见解。

何伟亚2003年出版第二本专著《英语课》(《The English Lesson》)继续了抨击帝国主义的学术路线。开头就放上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1900年北京城菜市口处决义和团民的现场,几个死囚跪在地上,郐子手上身赤裸手持大刀,后面挤满围观群众。何老师请读者注意画面左边几个监督行刑的英国大兵,及画面右边一堵破墙上的“英文讲习班”告示。解读: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虽不如在印度那样彻底,却也是半殖民性的,且是教学性(pedagogical)的,意在把自己的文明用暴力和温和的两种手段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以费正清为首的美国学者们一味歌颂那些温情脉脉的英文课、教会、医院、学校,却忽视了这些看似良善行为背后的险恶用心。何老师的观点真是太伸张正义了,但这本书同样难读,有心领情都很费劲。

我肤浅地觉得,后现代主义写历史的写法就是要挑战那些让你读着特舒服的说法,就是要跟你较劲。就是要你在这较劲的过程中,体悟到自己的思想简直是糟糕透了,怎么能作为一个中国人,思想全被西方中心主义(eurocentrism,或近年来比较流行的orientalism)给主宰了。结果就是逆着直觉来想:乾隆其实没做错,教会医院其实很邪恶(老百姓听说要开刀都受了多大的惊吓!),以前西方人写的历史(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总把东方写得落后(“亚细亚生产方式”),现在你放心,东方一点也不落后。倒是很舒心。反正我们现在日子也好过了,不要总怪罪老祖宗了,帝国主义都知道错了,把那些拼死拼活也要救国救民的傻念头忘了吧。你只要换一种方法解读历史就行了。

我还是不能领何伟亚老师的情。再怎样解读,得到的不过是虚无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实在的民族虚无感亦同样有害,等想明白一点再说。

Labels:

2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Hevia夫妇对二战后美国中国史学的评论,读过吗?

James Hevia and Judith Farquhar, “Culture and Postwar Historiography of China.” Positions 1.2 (1993), pp. 486-525.

March 6, 2008 at 11:50 PM  
Blogger eyesopen said...

thx,我去读读看:)
估计会比柯文更激进很多。

March 7, 2008 at 11:46 P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