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8

两本书

上了一个星期日语了,原来自学的那点还可以对付。班上不到二十个人,好多都是高中生和本科生,青春的活力啊挡也挡不住。忽然想到,似乎五个研究生全都是华人——两个台湾姐姐,一个南师大的美女姐姐,一个我,一个MIT的CS男生。好吧,我们都是出于学术目的来的哟。

记一下夹杂看的几本书。
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讲“卫生”这一概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选天津为例。

喜欢她很多观点,比如西医这一概念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发生剧烈变化,那时候人们看到的西医还远不是今天这两个字所指的意思。另外,日本在整个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能够把福柯的理论有判别地应用到东亚国家如何实现“卫生”现代化,不像后殖民主义史家对现代西方医疗体系中的power structure那种本能的厌恶,实属难得。

遗憾的是虽然封面是类似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画,却仅留了一章给49年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书从晚清开始讲起,精华部分在二十世纪初八国领馆分治天津和抗战期间日本长期占领时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阶级斗争话语系统中“卫生”和疾病的位置,并没有非常深入的讨论。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东西。Rugaski指出,公共卫生体系的扩大使城市精英逐渐把自己与进步、现代化、卫生等新概念联系在一起,而疏离了代表着落后、愚昧、“不卫生”的农村(义和团的形象)。那么,1949年后,中共政权下对“卫生现代化”的继续建设,在何种程度上加深了这分歧,又在何种情形下试图消解城乡鸿沟?这对我们理解赤脚医生、农村三级卫生制度、爱国卫生运动、甚至龙须沟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启发?

今天又顺着翻看了William JohnstonThe Modern Epidemic: A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in Japan.文笔和气度均不如Hygienic Modernity, 难怪反响平平。感觉Johnston没有把国家的概念拆解清楚。如果能把二十世纪初日本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理念分析得更加context-specific,会更好。如果有地域之间的比较,就更好。总觉得,写医学史公共卫生史的目的,不应该都在epidemics本身。如Cholera Years其实说的是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内战前后的社会巨变,Hygienic Modernity想说的其实是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我将来做再靠近一些的时期,大概会想问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结论是,提出好的问题很重要。

Labels: ,

2 Comments:

Blogger onegrid said...

每次看你读书速度惊人,我都有虚度光阴的蹉跎感。。。

July 1, 2008 at 1:56 AM  
Blogger Angela said...

cow, me too!!

July 3, 2008 at 11:26 A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