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9

乘喷射机离去之前

平生第一次在机场买了一整天的无线网服务。一边敲信用卡号码一边想,明明电脑只剩下一个小时的电了,这事儿太不靠谱。
纽约今天烈日当空,降落的时候看到漂亮的长岛海岸。在伦敦Heathrow机场候机的时候,还大惊小怪于有那么多通往中亚非洲的航班频繁起降,得出“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结论。到了纽约JFK,坐上连接7个terminal的小火车,看到上面七八十个各国航空公司名单的时候,就不说话了。
怀念去年夏天,在纽约街头暴走的四个小姑娘,还有蒸腾在雾气中渐渐变得不分明的曼哈顿天际线。

转眼一年过去。最近关于学业,总在想这样一些问题:
--当下的科学史已经远远超越了二十世纪初创时为自然科学作注脚的角色,而转向于刻划特定形式的知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渊源。写科学革命即是关注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哲学的重大转折,而写曼哈顿计划中的物理学家,即是写二战后期酝酿中的冷战格局。与此同时,科学史关注的人物也从经典叙事中的重要个人放大到整个社会,今年我们系毕业的一个法国师兄所研究的,就是十七十八世纪活跃在欧洲各城镇的手工匠人与仪器制作的历史。别人讲的故事固然都听得津津有味,但也难免自忖该如何选一个在东亚背景下可操作的题目来做。
--上了一年课之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已经无可救药地从清末民初上移到了宋元,并且觉得阅读翻找古文资料比读白话文有意思太多。自己研究上溯至两千年前的导师大人当然对此没有意见,可如果兴趣继续往中国古代制度史社会史的路子上走,离一个经典的科学史领域可也就越来越远,同时也就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来那点现代生物学的知识积淀,以及当初借科学史反思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那点雄心壮志。(那天大家吃饭说起ribosome这个词,我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核糖体其实是翻译蛋白质用的。。)
--如果真的这样往古代研究的方向走下去,改变一部中国科技史从四大发明数起然后直接跳到传教士入华的乏味格局,一是可以摆脱大部分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学者那种苦大仇深的气质,有益身心健康;二是有望真正借鉴那些研究早期欧洲文化史社会史的路数,去把被遗忘的过往里面惊人的东西重新讲过给今天的读者看。
--但已经感到这样做谈何容易。需要同时研读中学和西学两端,而目前哪一头都还差得太远。经常在科学史系说东亚的事情,或在其它课上说科学史内部的理路,说着说着就开始心虚了。可是平时时间完全被阅读和作业占满,如何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一点一点地读各种原著。
--说到读书,这学期虽然上了三门阅读seminar,每星期的阅读量足有一千页,但因为分散,最后实实在在记得的书,每门课大概也就只有两三本。相比之下写paper的两个星期,倒是集中看了不少真正有用的,发自内心地觉得读二十本写金元史的专著所获得的浮光掠影的印象,还比不上用那时间让我好好过一遍元遗山全集。
--泛泛读理论专著的课基本上够了。再次感叹:花一个学期把十个哲学家的作品各读一百页,混了一知半解,不如好好把一个人的原作读上两三本。比如尼采,这学期读了《历史的用途与滥用》的一部分,还有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的三分之一,可我是多么想好好看看那本不常被提起的Gay Science啊。。

JFK这个terminal几乎是亚洲人的天下,以至于连Starbucks都没有。可其它吃饭的地方也几乎没有。。对面的男子在阅读星岛日报,头条“重庆山崩,至少80人被活埋。”旁边小字“成都巴士大火疑人为”。背后有年轻少妇在哄小孩,中年大叔刚刚在专柜买了一套Clinique准备回家送媳妇。

十几个小时之后,北京见。

Labels:

8 Comments:

Blogger David said...

三段式用得不到家,彼此缺乏照应……

June 6, 2009 at 3:51 PM  
Blogger  said...

各种可能性在渐渐打开,挺好的。慢慢地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来的想法。

June 6, 2009 at 7:06 PM  
Anonymous ke said...

啊,我們Late Qing field已經感覺到了損失!

期待見面細聊。不過看似要等些日子。我的會議被推遲了兩個月,所以我會晚點回中國,但整個八月會在北京。

June 7, 2009 at 2:07 AM  
Blogger Ariel^arendtmm said...

好大的格局。还是觉得做学问格局看要看到大的,但是做要能做小的,其实此事颇难。
读书的心得很共鸣。

June 8, 2009 at 6:23 AM  
Blogger Angela said...

self-reflexivity ~
:)

June 9, 2009 at 8:30 AM  
Blogger eyesopen said...

事隔这么久之后终于在东京上网看到了大家的回复= =
很火星地谢一个。。
我没打算写几段体,只是写到电脑没电而已。。

June 17, 2009 at 5:50 AM  
Blogger Lijing said...

看着看着,我对你的学术未来充满了期待。找到一个视角,然后一个故事,问题就好说了。

原来哈佛是这样的学术风貌,觉得好累人呀,不过打好基础还是好的。看来我们学校确实有一种放羊一般的自由,也可以好好利用。

前几天遇见一个会说中国话的老美,号称是从Laughing Buddha来的,就是你们学校,不知道在你们本地这个达赖所赠的称号是不是还是很风行。

June 26, 2009 at 5:18 AM  
Blogger eyesopen said...

完全没听过这个说法诶。。不过老和尚最近倒是刚刚来过:)

June 29, 2009 at 4:14 A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