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地图故事6:天空之城(上)
1.
故事的起頭,是在1849年的紐約。
橫跨大西洋的客船裡,擠滿了對歐洲政局失去信心,到新大陸來尋生計的年輕人。35歲的瑞士人約翰 · 巴赫曼 (John Bachmann)大概也懷有同樣的想法。他已經在巴黎闖蕩將近十年,從學徒做起,學習石版印刷術 (lithography),用纖細的筆觸描摹城鎮風景,卻遲遲不能自立門戶,只能給更有勢力的出版商打打短工。紐約將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好運氣。
在十九世紀中期的美國,鳥瞰圖 (bird's eye view) 的出現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傳統的全景圖 (panoramic view) 總是根據地面上的觀察者實際看到的景象描繪而成,但鳥瞰圖則需要準備水平視角的草稿,再從某個想像中的高度,用幾何變換重構畫面。好的石刻工匠,能夠找到最恰當的角度來呈現一座城市最迷人的側面,並且用精準的線條,讓近景隨視線伸展,最自然地過渡到遠景。
巴赫曼在紐約安頓下來之後,當即著手描繪這座生氣勃勃的海港城市。不出兩年,他的鳥瞰圖便風靡東海岸: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精美的石印手藝。起初,他的構圖仍遵循較為簡單的對稱視點,例如下面的兩幅紐約(1849)和波士頓(1850):
紐約(1849)
波士頓(1850)
這兩幅作品的共同特點,是都從城市中心綠地出發(紐約的Union Park,波士頓的Boston Commons),視角向水邊延伸(紐約是向南,波士頓是向北)。
然而1851年的另外兩幅作品,紐約和新奧爾良,則選取了截然不同的構圖方式:
紐約(1851)
新奧爾良(1851)
假想的觀察視角在天空中飛得更高;與此同時,畫面的中心亦發生側轉,把熙熙攘攘的河道放在近處(哈德遜河、密西西比河),淡化了公園和中心建築物的重要性。汽船拖著長長的煙尾駛過,好像能聽到悠長的鳴笛,又引人遐想它們從哪裡來、又載著甚麼樣的貨物要到哪裡去。據說倘若細看,甚至連每艘船的名字都清晰可見呢。
2.
巴赫曼的作品迅速傳遍大西洋兩岸,他的名字也就這樣永遠和紐約城連結在一起。然而他卻並沒有把這座城市當作自己的家,而是四處漫遊寫生,足跡遍及尼亞加拉瀑布、路易斯安那、甚至今天的哈瓦那,最後把家安在了跟紐約城一水之隔的新澤西--那是當時德國移民聚居的地方。他幾乎沒有在紐約的公眾生活中留下任何印記。根據1870年的一條人口普查記錄:約翰 · 巴赫曼,鰥夫,56歲,石印工匠;長子約翰,16歲,石印工坊學徒;次女愛瑪,13歲,“幫忙整理家務”;以及兩個更小的孩子。從1871年到1878年,他們過著動蕩不安的生活,在八個街區的範圍內,連續搬過四次家。
在此期間,巴赫曼繼續創作以城市風景為主題的石版畫。美國內戰期間,他臨摹戰場圖景,從弗吉尼亞到佛羅里達;他目睹並描繪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誕生。在下面這幅1860年的冬景圖裡,我們已經很難分清幻想與現實景物的邊界:整個城市籠罩在柔和的光線裡,模糊了建築物的棱角;冰面上嬉戲的人群與自上而下的視角,讓人想起老Bruegel的冬獵圖。他甚至會在一些作品裡開玩笑,在天空中畫上一隻想像中的熱氣球,甚至怪模怪樣的飛艇。畫了一輩子鳥瞰圖的巴赫曼,大概經常想像自己有朝一日能真的飛上天空吧。
紐約,中央公園(1860)
紐約 (1854),局部
1877年,63歲的老巴赫曼已經把大部分技藝傳給兒子,自己則偶爾繼續創作,並且逐漸迷上了新生事物--攝影。這一年,他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幅重要的石版作品:時隔27年之後,再一次把目光轉向波士頓。與他合作的出版商,是同樣講德語的歐洲移民,53歲的路易 · 普朗 (Louis Prang)。
Labels: maps, New England
4 Comments:
难道家里的那张波士顿地图是他的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如何?期待下集〜
嘿嘿,下集寫好了,明天再發。
那个,说了不靠题的:你给的咖啡用espresso pot做很好喝,比Illy要好~
goodgood! ^^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