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08

弹羽管键琴的假人,及多愁善感的十八世纪

今天在一堂课和一个讲座上分别听到关于一个弹琴女子的故事,她出生在十八世纪瑞士一个以制表著称的村庄:



虽然音乐现在听起来不怎么入耳,但请注意她的神态,目光和脸随着手的动作而转动,一曲奏完,还会微微地颌首叹息。

对音乐的表现,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十八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音乐家都多愁善感。C.P.E. Bach说,只有那些像一块木头一样呆坐在乐器前家伙,才会不明白没有手势和动作,怎么能演奏出好音乐。在所谓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到来之前,其实sentimentality已经大行其道,和理性主义一起,影响了我们如今“civil society"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何西方古典音乐是今天这个样子”的问题呢。

没有力气仔细说了,今天要早点睡觉。以后天天都这样就好了。

Labels:

3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为什么我条件反射一般想起了郎朗。。。。

November 24, 2008 at 11:35 PM  
Blogger eyesopen said...

因为你对他很有意见么⋯⋯

我很好奇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当时是怎么演奏的。

November 25, 2008 at 3:22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没,我只是看到你说演奏和表情的关系所以想起了这个极端的例子……

November 25, 2008 at 8:17 P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